第七百二十二章:亲征(1 / 2)

太武三年,五月二日,颍川,阳翟。

寅时,天光微熹,陈公袁绍就已经坐在席子上开始阅读前线各军将们送来的军报,并详细回复每一名方面将。

而袁绍如这般勤恪也已经持续了三年了,从这一点来看,此君不愧能得中原士望。

今日袁绍不仅要处理这些军将的军报,还要看其他方向诸侯的动向。

从目前来看,其他几个方向的盟军正按照他们之前商讨的在行动。

其中西面的袁术汇报了自己已经牵制了泰山军的主力,并向袁绍请求调拨了一批战马,他说如今军中乏马,在出关哨探中屡屡落于下风,希望袁绍这边能支应一点。

看到这里,袁绍只是冷哼。

因为他可明白自己这个弟弟比他还阔余。南阳本就是天下第一大郡,其人口堪比一州,郡内各豪势之家哪个不有良马数百匹?袁术稍微征集一下,就可获数千战马。

再且说了,南阳的位置也比豫州靠近西北,从武关通道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西北良马,虽然关西那边屡禁良马出关,但在那丰厚的利润下,如何能禁?

他自己这边就有不少关西豪商送马来卖,袁术那边能少?

而现在因为共同对付泰山军的缘故,关西那边也松了马禁,所以现在袁术那边还会缺马?

于是,袁绍只是随意批复了送马百匹,权做意思一下,然后就翻看关西那边的情报。

书信是由关西的刘备写的,此君在平定蜀乱后并没有留在蜀地,据说是被李傕排挤出蜀的。

在这段时间内,一直是刘备作为关西和豫州这边的联络,至于太师董卓似乎并不屑和袁绍对话。

在书信中,刘备将目前遇到的情况和袁绍详细说了。

总结下来就是,汾水一线依旧在对峙,崤函一线,关西已经全部占有,正向着新安进发。

这个消息不能说有多好,但也足以让袁绍欣喜了。

他没想到关西那边似乎真的在执行的军策,要和他从西、南两个方向合军绞杀京畿的泰山军。

其实这是袁绍低估了董卓的军事才能。

虽然董卓并不大瞧得上袁绍,觉得以袁绍之能并不足以对抗泰山军。但他却从没有放弃过要拿下京都的心思。

对于四塞之内的关西来说,欲要匡扶汉室就必须在河洛地区站住脚,并以河洛为前进基地,经略中原。

而京都地区对于关西朝廷来说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上的。

对于关西朝廷来说,他们的实力正在逐渐恢复,而现在制约他们最深的就是正统名分。

当年刘宏播迁长安,将京都留给河南豪势叛军时,其实刘宏帝位的正统就减弱了。而等到刘宏死,京都的刘辩即位,汉室的法脉实际上就转移到了关东这边。

因为这里有汉室的都城和皇帝。而僻在关西的刘协有什么?他似乎只是一群被关西人裹挟的傀儡。

所以只有当关西再一次收复京都,全据两京,那汉室的正统才会回到刘协身上。

这就是京都对于关西的重要意义,而这一点比军事意义更要重大十倍。

在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中,唐天子李隆基仓皇入蜀,太子李亨分道北上灵武即位。而当时谋主李泌献策,建议直接从朔方一带抄击叛军幽州后方。

但为何李亨要拒绝?偏要集结众兵攻打叛军云集的两京呢?

非是他傻,而是他明白只有收复两京,他李亨的位置才能坐稳,才能成为新的正统。

而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所以袁绍低估了关西欲收复京畿的决心,但这也不妨碍他在给刘备回信中大加溢美之词。

他在信中回复,说会待京都收复后,必上云台左题名。

也不知道袁绍这句话假不假,都已做汉室之宾,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了,还要俵一层汉室忠贞的皮。

等他批复完关西那边后,他最后看的就是曹操的书信。

而和其他洋洋洒洒不同,曹操的书信字数非常少,只有个字:

“君且待,大事将近。”

看着曹操的谜语,袁绍完全摸不着头脑,难道孟德是要来个大的吗?想了想,他让外面值守的李典进来。

李典铁兜鍪、亮银甲,威风凛凛,面袁绍,单膝着地,候袁绍令。

袁绍满脸笑意的看着爱将,温声道:

“青州那边可有什么消息送来。”

凡势力都重情报探查,已立国的陈国自然也不例外。

如今陈国的情报系统是从当年袁氏的门客人际网络上组建的,遍布江、淮、河、泗,而现在替袁绍负责东面情报的就是他的牙将李典。

牙门将者,尽管牙内之事,非主信重之人不可任。

而李典忠勇骁果、孝义艺能,袁绍信之,以为牙门将,掌整军刺奸事。

听袁绍问起,李典回忆了一下,然后说了几个消息:

“主公问起,倒却有几条蹊跷事。一是青州的曹公这段时间颇有点马放南山的意思,已有月旬未巡军了。另外有一事,泰山的关贼似乎正在向兖州方向运动,虽然并无具体情报送来,但在鲁国方向明显发现泰山军的哨骑越发频繁了。”

袁绍皱了皱眉头,问道:

“为何这些事没禀告于本公?”

李典伏在地上,解释道:

“军情繁琐,各地送来的消息众多却又常常抵牾。如鲁国方向禀告了关贼部的哨骑频繁,但山阳那边又禀告,他们那边出现了贼哨骑。各种消息概莫能一,需末将一一核查。主上军机繁忙,末将不敢以虚情禀告。”

李典的这个解释说服了袁绍。

他以前就负责过家族的情报网络,对于情报工作也是有经验的。李典所言正切情报工作的复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