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东进(1 / 2)

如何看待一个人?

不是看他在公堂上如何大义凛然,壮怀激烈,也不是看他念几句诗,歌以咏志。真要能看清一个人的方式只有时间和私室。

时间能熨平外表的褶皱,只留下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而这种本质又早早的在这个人处私室的时候,无数次浮现在他的内心中。

刘备就是如此。

少时鲜衣怒马,壮时国破家亡,他扮演过很多身份,但只有他明白,自己依然还是那个少年,那个繁茂如亭盖一样的大桑树下立志端坐的少年。

此时的刘备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不对劲。

赵云之军的行为给他带去了深深的不安。敌军明显是要将他和郭汜两军调动吸引到新安城下。

而郭汜那边送来的军报也验证了这一猜想。

此前郭汜所部出铁门戍,一路追击可谓春风得意。可等到了新安城下后,连连碰壁,甚至自己所在的大营都被赵云给夜劫了,以至于狼狈向自己求援。

如此不确定的环境,再加上刘备此前已经无数次劝谏过郭汜了,但其人犹自不听,一意孤行。

所以此时的刘备完全有足够的理由拒绝郭汜,本来他们二人之间就是平级没有从属关系,刘备就是不管不顾,董卓那边也不会拿这事做文章。

但刘备在私室内想了很久,最后出来时,他和长史韦缜说的第一句就是:

“备十日粮,发兵新安。”

然后刘备说的第二句话就是:

“将幕中的佐吏们都喊过来吧,大家再议一议出兵的细节。”

最后刘备说了第三句话:

“此发新安,风险尤大,长史就不要去了,为我把守铁门戍,作我军后路。”

三句话说完,刘备再无一言。

而作为仅次于刘备的军中二号人物,韦缜什么事不知道?所以此刻听到刘备依旧要冒着风险去新安前线,他到底是叹了口气,然后下去准备了。

在和韦缜通过气后,刘备就俨然端坐在席面上等待众佐吏军将们的到来。

很快,征北幕府的十余名重要幕僚、佐吏就先后来了,大家都神色凝重,显然已经从韦缜那里得知了刘备的心意。

刘备的征北幕府并不是一个空架子,它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人,分别是关陇士、元从士以及寒士派。

而在这十余名幕僚中,走在最前的一个容貌不扬,身形矮小的士子正是寒士派的代表陈宝。

什么是寒士?其实就是地方实力派却无天下的影响。

而出自巴西郡土著的陈宝就是这样的寒士。因为天师道和刘备的关系,在刘备的军中和幕府,巴人群体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巴山这地方乃是当年巴人所居住的丘陵地区,但虽为一郡,实际上因为地缘分割的原因,常被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也就是三巴之由来。

所以这也是为何巴人在刘备幕府中占比不小却没能形成所谓的巴人派的原因,无他就是彼此之间无法认同。

就简单说,巴郡大部分地区都是杂胡遍地,不仅有汉族,还有濮族、賨族、苴族、共族、奴族、獽族、夷族、蜑族这些族群,这些人共同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山区丘陵,其生活的竞争状态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这里也自古是出精兵悍将的地区,自古就有“巴有将、蜀有相”的传统。如当年高祖出汉中而立汉业,其中巴人板楯就为他的先锋部队。

可在三巴中,偏偏就巴西这个地方不同,这地方不仅出将,更出文化人才,可谓钟灵毓秀之地。

而这位陈宝就是出自巴西,更是其地四大家族之首的陈氏。

但陈宝就是有这样的背景,在关西士人眼中也不过是偏鄙地方出的人物,虽然这个家族也出过一类御史,但和那些世出二千石的豪门比起来不是寒酸是什么?

而陈宝也明白这点,也向来以寒士自居,加上其人知书,通春秋左氏传,好直言,自然而然成了一派头面。

但也正因为陈宝这人是巴西地方出身,眼见见识都要缺失不少,又过分死读经书,所以为人难免迂腐。

不过这还不是他最大的缺点,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出在“好直言”上了。

他不知道多少次犯颜直谏刘备,让他有为臣之道,恪为臣之礼,即便刘备所作所为并无偏颇,甚至还过分忠诚了些,其人还是那套东西。

美名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实陈宝这话没错,但错在他不知道自己什么身份?他既不是刘备旧人出身,又没有高贵门第做依靠,甚至连名声都不显,他这样的做派,刘备不恼,那些关陇豪门们不恼?

兄弟,你占了弟兄们的路了。

所以陈宝在幕府中屡次被同侪排斥,除了身边围绕几名同样造嫌的寒士,大伙都远离他。

可陈宝并不在乎,更将自己当成了孤臣,对刘备依旧不改其教诲之色。

不过也是奇,刘备还真的就听进去了。

此刻,陈宝一进来,就对刘备刻板行礼:

“主公,救友军于难,是为义;顾公室大局,是为忠;此忠此义下,下僚不知何军不可破,何贼不可灭。”

陈宝的话让早已入幕等候的吴懿忍不住撇嘴,暗骂其人迂腐:

“这类人就是少上战场,不识得刀兵厉害。光讲忠义就能灭贼了?那当年黄巾蛾贼岂不是早就被念死了?”

这边的吴懿是这个意思,上首的刘备岂能不知道这话的荒唐?

但刘备却非常认同的对陈宝道:

“陈君此言大善。备当年懵懂熬命沙场的时候,也曾对此言不屑一顾,甚至念之为读书人的迂腐。但随着备走南闯北,年岁也渐长了,经历的事多了,回过头再看这句话才发现这是金玉良言啊。”

见在场有些军将不以为然,刘备感叹了句就说了这样一个事:

“昔我在河北,随卢师讨黄巾。彼时我军虎贲六甲,何等骁锐?而那些黄巾军有什么?伐木为兵,但结果呢?文士是只顾一己私利不顾公门,武将是以邻为壑,友军有难,不动如山,都想捡军功。以至于大军迁延河北,不能速平黄巾。不然何至于天下如此?”

说到这里,刘备是真的深有感悟,叹息的说了这样一句话:

“向使文官能忠于公室,武官能秉持大义,这天下就不乱了。”

刘备的一番话正是他的肺腑之言,他为何从益州回来后要向刘协建议推行改革?正是因为他认为天下的弊端就是出在了这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