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李野是挂逼,不是牛X(1 / 2)

第597章李野是挂逼,不是牛X

听到李野说让自己去翻马哲,李大勇不解的道:“那么厚一本书我怎么找答案?哥你直接告诉我不就行了吗?”

李野板着脸道:“我也在找答案呢!跟你说不明白,咱们还是先干正事儿,赶紧给我拿资料去。”

“你不明白才怪了呢!你比那些算卦的大师算的都准。”

李大勇嘟嘟囔囔的走了。

两个人当年也是一根烟卷分着抽的兄弟,所以李大勇不理解李野为什么要瞒着他。

但其实吧!李野真的没有完全弄明白,因为内地的情况太特殊了,不能完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推论解释。

而且别说李野了,就是几十年后,那个被人调侃已经快要退化成财经专栏作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弄不明白。

那位大佬公然发帖,说他实在是想不明白,种花家为啥明明都已经生产过剩了,却还在继续投资扩大产能,而不是减产维护世界和平,发钱刺激消费?

他问出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他不了解种花家的历史。

一个人很难理解他没有经历过的东西,种花家历史上就从来没有经历过生产过剩,反而总是因为生产力不足,而造成周期性的社会危机,从而引发改朝换代。

所以不管西方人怎么灌输他们那套思想,一個传统的种花人是很难真正理解生产过剩这个概念的。

而当种花家又接受了大胡子老马的思想之后,这个生产过剩就更加不可理解了。

计划经济+生产过剩=gong产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逻辑,李野上辈子就在课堂上听老师提起过,

“什么时候世界上的物资极大的丰富了,咱们的目标就快实现了。”

只不过李野记得,那时候老师是笑着说的,而且所有的同学听了之后也都哈哈大笑。

毕竟班上最有钱的同学,也不敢浪费一粒粮食,不敢嫌弃肥肉不好吃,一支钢笔用秃了还要传给弟弟妹妹。

大家根本想不到,几十年后的奶茶竟然有几十种口味儿,味道不对就喝半杯扔半杯这种事。

而海外的经济学界总结经验发现,苏俄最鼎盛的时候,也没有完全生产过剩过,所以他们也没有走通上面那个逻辑。

总之,生产过剩的灯塔国没有计划经济指导,有计划经济指导的苏俄没有生产过剩。

而当几十年后,又有计划经济又有生产过剩的东大走的是不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呢?

如果走通了,大家是不是都来学一学哦?

所以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你让李野怎么说得明白?

李野他就是一个挂逼,又不是牛逼的好不啦?

。。。。。。。。。

李大勇拿着一份资料走了过来,交给了李野。

“哥,这是我们按照你提供的信息和要求,编排出来的技术要求,我们还询问了国内所有的机械厂,都表示生产不出这种精度的产品来,咱们的纺织厂是要全部使用进口设备吗?”

李野随便翻看了一下,问道:“这你不用管,你只要确定以我给伱提供的加工设备和条件,做不到这种技术要求对吧?”

“肯定做不到,”李大勇道:“赵教授帮我们看过了,说想要达到这种技术要求,你提供的那套生产设备必须要再次升级,

但这种产品就是在海外也属于高端产品,想要进口的话价格肯定低不了,咱们给外国人送钱,不合算呀!”

“合算不合算,还得看怎么玩儿。”

李野笑了笑,把产品技术要求收了起来。

李大勇看了看李野,有些落寞的道:“哥,我知道我们的产品跟海外产品有差距,但你能不能再给我们一点时间,

你相信我们,我们自己攻关,把现有的纺织设备再改进一下,保证满足生产要求”

“.”

李野这才发现了李大勇的不对,不禁笑着道:“我什么时候说不用你的设备了?你不是一直在技术攻关吗?不要停,到时候一定用你的。”

从去年开始,李野就跟自己的几个“股东”商量,要投资服装行业的上游行业——纺织业。

靳鹏和郝健当然是不会反对的,虽然纺织业的投资要比服装厂大很多,但现在鹏城七厂的利润源源不断,账上趴着一大笔闲钱,银行还追在屁股后面“求贷款”。

而老家县里的人,也一直跟郝健等人拉关系,希望他们能够报效桑梓,带着广大的清水人脱贫致富。

你说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具备的条件下,不多元化发展都好像对不起老天爷的安排了。

而李大勇对于这个决定,那更是拍着胸脯的支持,因为昌北机械公司从去年开始,也开始了纺织机械的攻关研究。

当时兄弟几个说好了,只要昌北的纺织机能用,那必须要肥水不流外人田。

要知道昌北机械公司,郝健和靳鹏可没份子哦!这是大家伙在给李大勇这个小兄弟捧场呢!

但是在几天之前,李野忽然按照中村株式会社的生产能力,让李大勇提出一个对方“力所不及”的产品技术标准。

这一下子就把李大勇给搞蒙了,他认为郝健等人这是要“亲兄弟明算账”,嫌弃自己的产品不够好,纺织厂要选用进口设备了。

可问题是,这会儿国内的纺织机械,确实落后日韩的同类产品。

今年李大勇都跟裴文慧去日笨考察过,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内地的纺织机械落后日韩很多。

所以李大勇也没办法,坑谁也不能坑自己兄弟不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