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料军(1 / 2)

太武三年,五月二日,午。

行营幕府对前线吏士们的叙功就出来了。

陈公开格:

“凡获土团练乡夫者,十人赏绢一匹;凡获贼什副者,赏绢三匹;凡获贼黄头老贼,营内什将者,赏绢十匹;获贼队副将,赏绢三十匹;获贼突将队头者,赏绢七十匹;获贼屯将、郎官、牙将者,赏绢一百匹;如是获以上官健,勋转三迁,仍优与职名。“

这是袁绍给鞠义军中立功的武士们开出的赏格。条理清晰,上下分明,有多少获就有多少赏,有给布帛的,有以酬官的。

而除了对这些有功吏士们酬功,袁绍更是对鞠义委以要职,不仅送了节钺给鞠义,还任命他为前军元帅,位武吏之首。

而袁绍则要求鞠义在获得这份荣誉后,继续北上抵达伊水附近,在那里截断伊阙关和京都方面的联系,并在那里扎营等候他的到来。

他在给鞠义的命令中表示,他将会在十日左右抵达那里与他汇合。而这个过程中,他需要和西面的袁术一并先抵挡泰山军可能的进攻。

而在下这道命令的同时,袁绍还将自己的外甥高干派遣到了鞠义的军中。

高干作为自己的信使远非是传递军令这么简单,实际上作为袁绍的特使,他到了鞠义军中将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作为袁绍的侄子,高干在陈国年轻一辈中有很深的威望。他虽然出自陈留高氏,素出二千石,但却能折节下交,好养士。再加上年幼时就随父亲出任蜀郡,对民间的体察也比较深刻。

所以在袁绍的一众后辈中,高干已是能力最为突出的一撮了。

他让高干去鞠义的军中倒不是有多不放心鞠义,而是他需要高干替他传达此战的精神,那就是为何现在形势要变了,要继续北上了。

袁绍还让高干带了一封信给鞠义,在信中他告诉鞠义,目前整个形势正非常利于我军,得益于关西军的不断深入,袁绍需要他鞠义也挺近到伊水一线和关西方面取得策应。

同时袁绍也承认这一次的任务比较艰巨,因为他估计最迟也要十日才能从颍川带着大军抵达伊水,而这个过程中,泰山军必然会乘机围功鞠义。

他最后告诉鞠义:

“陈国兴废在此一举,鞠君勉励,他日袁氏必与鞠氏共富贵。”

就这样,高干带着十几名羽骑携军令先行出发。

而袁绍这边则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兵,调度各军开始向着北面进发。

……

当陈公将要亲征的命令传到各军后,整个阳翟就开始忙碌起来。

自开战以来,阳翟就已经成了一座巨大的兵站、粮站,为了给北上的豫州各郡国军腾出位置,阳翟的百姓闾左已被统统清理到了乡野。

在众多颍川士的统一调度下,规模巨大的车队正陆续向着前线出发。

这些车队载有鞠义全军的补给和军械装备,还有部分则是袁绍的先遣,他们将先带着一批粮秣到大谷口处囤积。

为了筹备这场战事,陈国上下拿出了过往的储备,不仅每个营有大量的随夫,还配备少量的妇女。

这些人倒不是酬军的,而是为各营吏士浆洗衣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绑腿带。

泰山军给这个天下带来了深远的变化,尤其是他们取得无数胜利后,中原各路诸侯实际上就开始学习泰山军的一切了。

而其中绑腿就是每家都在学习的,这种可以让部队长时间行军的利器一经推行,就迅速在全军获得认同。

只是这绑腿带子好则好矣,就是太过于臭了。袁军的这些武士们也不是什么讲究人,这个时代也不存在什么洁癖,但就是这样,这些袁军武士们还是扛不住绑带的熏臭,可见这劲有多大。

没奈何,袁军只能开创性的将一些妇人随军,这还是比较犯个时代的武家忌讳的。

但还是那句话,大争之世是什么?它就是只讲究效益和效率,任何阻挡这些的,不管什么传统还是习俗都统统让道。

于是,在江夏之战中,每营就开始携带妇人,还允许一些商旅随军。

豫州本就是商旅云集的地方,但在过去军队是很少让这些人参与的,从秦以来的军国一体政策开始,军队的补给都是由国家来提供,鲜少让私人的商旅提供。

但袁绍却允许本地的商旅们随军,而之所以如此还是和袁氏的军制相关的。

在袁氏以外的势力,不论程度多少,其实都是统一收缴军队的战利品的。但在袁军这里则不同,前线武士们获得的战利品统统都属于自己。

这也造成了武士们常常获得很多东西,但却带不回去。所以就需要就地变卖成方便携带的东西,而这个时候商旅就提供了这样的服务。

可以说,袁氏的商旅随军算是一种特色了。而有个意外的好处是,随着军队和商人之间联系的频繁,商人们也开始运输粮秣这些大规模的商品,这就给袁军的后勤补给带来了某种便利。

豫州地区的商人群体是非常有实力的,大的商团往往组成四五十辆牛车,可以运载够数千人吃嚼的粟米。而一些小的商团则几家联合在一起,或携带盐巴,或赶着羊,一并随军。

当然这种鲜肉在什么时候都是少有的,往往也只是供应给袁军的高级武士和将领们。

可以说,单就上层享受这一块,袁军远远要比泰山军来得奢靡多了。

而这些商旅也不虞被袁军劫掠,因为能做这个买卖的,后面都站着几家颍川、汝南的豪族,甚至里面大部分都是那些庄园武士自己的车队。

对于这些过分精明的庄园武士们来说,既能将庄园内的产出卖出去,又能获得便宜的战利品,双赢。

……

就这样,随着袁绍羽骑四散,得到命令的各军在完成集结后,就由旗帜的引领向着阳翟前进。

这些部队被分散在豫州各处,要先到阳翟做最后的整军,然后统一分批北上。

而率先抵达阳翟城外的,就是四个军,两万人的汝南军。这四支军队分别是绍威、绍义、绍雄、绍德四军。

这四军和之前鞠义麾下的绍武军一并称为袁绍的上五军,是袁绍嫡系中的嫡系。

这五个军几乎都是来自汝南的子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